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十八大以来发展成就
谋民利 惠民生,社会事业稳发展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10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二

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要突破口,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更多的民生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发展成果。一项项民生工程、一组组民生数据,无不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公共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大中小学全覆盖,免助奖贷相结合”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基本解决,教育公共服务均等程度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稳定在99%,居全省前列(全省小学入学率为99.92%、初中入学率为98.2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5%。

——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五大险种参保人数显著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0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31.1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3.88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44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2.38万人,比上年增加1.48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市已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580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4张。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20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标准、城镇“三无”特困群众月供养标准、城乡福利机构集中抚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均为全省最高。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2012年的25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50元/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人次达550余万人次;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44.47 万份,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90%以上的乡村医生参与了签约服务活动,为基层群众义诊服务达32.8万人次,为7万余户家庭送去了免费志愿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种类从2种增加到9种,免费救治人数达71970人,较2012年增加1.6倍;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44.47万份,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2017年,我市有医疗卫生机构2119个,比2012年增长204 %;其中医院99所,比2012年增长12.5%;实有床位3.0671万张;比2012年增长31.05%。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71张、每千人口医生数2.45人,每千人口护士数3.10。基本形成了以中医医院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卫生机构的中医科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

——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全市各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均已实现了免费开放;五年来,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服务群众2500余万人次,为农村群众送戏4632场、送电影94050场、送图书25100册,指导农村群众自办文体活动1535场。全面完成91800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目标,实现了对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广播电视全覆盖。全社会体育意识不断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2%,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3平方米。

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西时的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社会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

抓投入,惠民生,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日趋完善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情况下,逐年增加民生资金投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筑牢社会事业网底工程。

财政经费总投入增长取得新突破。2016年全市教育支出90.03亿元,比2012年的63.3亿元增加26.73亿元,增长42.23%,是2012年的1.42倍。中央、省、市卫生事业投入由2012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5亿元,年均增长14.13%。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民生投入,5年来共计投入1241.5亿元(其中:财政府性资金约701.5亿元,建设性资金约540亿元)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8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财政性资金由2013年的9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5亿元,年均增长16.05%。

公用经费增长达到新水平。2016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年生均公用经费由2012年的小学生500元、初中生700元提高到小学生600元、初中生800元,增幅分别为20%、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2012年的25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50元/人,增长100%;2017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卫生、计生专项资金22110万元,比2016年增加6370万元,增长40.47%。

社会救助、低保经费获得新进展。我市城区城市低保标准由2012年380元提高到2017年的560元,增长47.3%;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城市低保标准由350元提高到530元,增长51.4%;农村低保标准由200元提高到345元,增长72.5%。救助比例由2012年的自负费用60%以上,到2017年对重症病住院医后救助实行分档救助,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三无常补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救助达100%,非常补对象住院救助达70%。全面实现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和定点医疗机构三方网上同步结算。

抓基础、筑网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着力补足民生“短板”,多措并举,打出社会事业发展“组合拳”,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扩大。

加强规划布局,筑牢教育网底。十八大以来,全市共投资39亿元,新增教育网点51所,新增校舍面积126万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7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0.8万个。其中:新增小学网点18所,新增初中网点8所,新增九年一贯制网点21所,新增高中网点4所。全市共有幼儿园859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2%,公办幼儿园占比22.4%。一批幼儿园、中小学教育网点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入托难”、“大班额”老大难问题。

扩充资源存量,猛挥“新建拳”。积极鼓励、采取措施促进城市、乡镇利用闲置场地和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场馆。十八大以来,先后投资9.35亿元,新建、改建277个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群众就医环境持续改善。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用于县区中小学教学设备和农村学校均衡发展奖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7个县区49所学校的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6个县区53662平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55451平米运动场地、13560平米食堂改造任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完成19所项目学校的维修改造。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9所,校舍面积52888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为改善敬老院环境,将敬老院提升改造项目列入了全市民生工程范围,完成敬老院提升改造工作。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由市级财政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的40%给予奖励,投入资金1800万元对18所存在消防和危旧破损安全隐患的敬老院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

以点带面,健身设施日益完善。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6133.97万元,建设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9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3个,全民健身路径2200多条,小型综合运动场105个。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0462个,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为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五场普数据)1.1平米增长为2.43平米(六场普数据),居全省首位,初步实现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目标。

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惠民力度和水平。加大对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全市目前拥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9个,农家书屋11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36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3个,与2012年相比,博物馆(纪念馆)、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数量分别增长111%、245%、52.8%、11.1%和17.9%,实现了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全覆盖。

抓改革、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社会领域的改革放到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激发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水试航,开启“零择校”破冰之旅。择校问题是社会反映强烈、群众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南昌以革故鼎新的勇气、敢有作为的担当加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通过优化网点布局,保障就近入学;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多种模式并举,拓展优质资源;推进教师交流,整体提升质量;扶持民办教育,培育优质民校,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行为等系列举措,自2014年开始,全面实行“阳光招生”政策,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零择校”,沉积多年的中小学择校难题在“深改”中破解突围,2015年12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聚焦南昌教育,改革创新的均衡之举、公平之措被予以重点推介。

配套完善、高位推动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启动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落户、解决人口管理长期存在的漏洞问题;农民带着福利进城,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问题;吸引有一技之长的人落户南昌,解决目前我市产业发展人才制约问题;允许已在南昌长期工作、生活、居住的人员落户,解决长期困扰许多群众的实际民生问题;实行一元化登记,解决户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问题。出台了1个以《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核心,13个部门《实施细则》为配套, 24项办理流程为落实的一整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1+13”政策体系的同步出台、同步实施、同步落实,确保转户农民的原有利益和转户人员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使其“转得入,安得稳”。 我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南昌日报、新浪网等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报道;江西日报、南昌日报还进行了整版集中报道和仔细解读,新闻媒体的支持关注为我市户籍制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抱团合作,共享教育优质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区域、校际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仍然存在不均衡,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2015年城区组建10大教育集团联盟、22个名校大学区和8个市区两级协作学区, 2016年,深入实施教育集团发展带动战略,组建了六大教育集团,启动了义务教育集团发展带动战略,促进优质资源深度共享、办学要素有效激活、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动义务教育更高层次的均衡。据统计,教育集团发展带动战略覆盖了八个主城区110所学校,市直学校6.48万学生受益,东湖区、西湖区98%学生受益,青山湖区、青云谱区75%学生受益,经开区、高新区、红谷滩新区65%学生受益。

砥砺前行,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改工作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改”的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使各项医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9月7日启动11[家市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此次改革调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903项,占全市已开展项目数的31%左右;实现公立医院药占比逐步降低至30%左右;全市医疗费用增长幅度降到10%以下;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28%左右。

抓融合、促发展,社会资本进入基本公共领域

市政府高度重视PPP模式对促改革、惠民生、稳增长的重要意义,切实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要求,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从短期平衡向中长期平衡的转变,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和创造力。

政策先行,为社会资本进入基本公共领域保驾护航。为适应南昌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分工合理、竞争有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着重在社会办医、办学、养老、文化、体育领域重点鼓励支持。五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南昌市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实施意见的通知》、配套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卫生体育文化领域实施办法的通知》、《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公办学校(幼儿园)参与社会资本举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办法(试行)》、《南昌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南昌市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关于放开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工作的通知》、《关于市属学校体育场馆试点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社会资本进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导保驾护航。

卫生领域:截目到地2017年9月我市社会办医2873所,较2015年1737所增长了65.4%。目前已执业登记了“南昌市老年颐养护理院”、“南昌市百善老年护理院”等3家护理院,设置批准了“江西金域医学检验所”以及美容、口腔、精神、生殖、中医、中医坐堂医诊所等与健康、养老产业相关的医疗机构138家。同时积极探索,主动推进南昌市医科所、南昌市新华医院与国药医疗合作办医,引进社会资本2.28亿元,实现了PPP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先行先试。

教育领域:近5年来新增幼儿园223所,增长率27.3%。民办幼儿园673所,新增124所。心远中学城开校区(朝阳校区)、雷氏学校、江科附小、江科附中等一批名办学校的加入,丰富了我市教育资源,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文体领域:2014年以来,逐步支持市属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费对外开放(国体中心、八一体育场、南昌县体育馆),2017年补贴600万元稳步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推动万达文化旅游城、绿地国际博览城、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联通沃动漫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港毛笔产业园区、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791文化艺术创意街区、新华安699创意产业园、南昌古玩城等园区建设,使文化产业辐射力不断增强、功能不断完善,全市现有数字影院50家,银幕总数336块,总座位数45658座,五年来,影城数量增加317%、银幕总数增加315%、总座位数增加266%、票房总收入增加174%。有效缓解了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文化消费需求与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民政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模式将养老服务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运营管理。从2015年起,提高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设施建设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标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标准提高至:经依法许可和登记的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自建或购买用房兴办30张床位以上入住率达50%,且运营满一年的民办福利机构按每张床位3000元进行一次性补助;租房兴办30张床位以上租期5年(含)以上入住率达50%,且运营满一年的民办福利机构按每张床位1500元进行一次性补助;对连续入住民办福利机构三个月以上的老人(不含政府供养对象),按实际占有床位数每人每月200元给予民办福利机构运营补助,补助3年。对按规划和标准新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个补助10万元,乡镇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个补助8万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营奖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一定补助。

抓试点、求创新,社会事业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社会事业改革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为坚定不移把改革中有关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我市每年列出清单,拿出措施,坚持先行先试,社会事业各领域改革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入选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家庭之间的多方式结合,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全市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养服务。

在中部六省率先实现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在银行存款信息网络中的同步查询。全市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成功实现与兴业银行、江西银行存款同步查询,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协助完成5937户、1.6万人申请低保家庭的银行存款查询,极大提高了社会救助认定工作的准确度。同时,积极服务政府专项救助,全面完成年度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全面完成2.3万户、4.2万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检出率达10.2%,为房管部门审批公租房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全省率先启动“光明微笑”工程。累计免费救治白内障手术21202例、唇腭裂手术146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369例;儿童白血病患者147例;2012年开始实施免费救治贫困尿毒症患者累计5794人;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累计救治8992人。

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为妥善解决我市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将27.2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老有所养。

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无缝衔接。全市共签订定点医疗机构312家,同步结算(直补)网络纵向覆盖省市镇村定点医疗机构,横向覆盖所有县区医疗保险、民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