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十八大以来发展成就
实施精准扶贫 共建小康社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10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

扶贫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和移民办的要求,按照“找准原因、精准施策、建立机制、形成合力”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水、电、路、校等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展扶贫产业为关键,以劳动力技能培训为根本,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缩小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差距,增强了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支持和群众的真心拥护。并连续九年荣获全省扶贫系统绩效考评先进单位。

五年来,全市共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8.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4929.33万元,市直单位和帮扶企业整合帮扶资金超6亿元。“十二五”100个贫困村(其中省定63个、市定37个)、“十三五”80个贫困村(其中省定63个、市定17个)共实施各类扶贫开发建设项目1513个。全市实现了贫困村25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100%用上了干净水;改造农村危房1万余户;重点培育特色花卉苗木、水果、特色水产等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5.5万人次。贫困人口由16万人减少到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4%下降到了1.04%。

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四条原则”,做到“七个确保”

“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受益面广的原则。扶持开发项目必须让广大群众受益,项目受益的面越大越好。项目申报前,必须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的意见,确保贫困群众能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二是坚持切实可行的原则。扶贫开发项目立项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因为急于改善条件而产生新的村级债务,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三是坚持急事先办的原则。重点村在确定项目时,要按照“资金有限,急事先办”的要求,理清思路,分清先后,确定主次,重点建设。四是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要先立项,早实施。做到干一项成一项,完成一项,发挥一项效益,真正使群众长期受益,使贫困村稳步脱贫。

“七个确保”:一是确保25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100%。贫困村已硬化道路达532公里。二是确保农户饮水安全。所有农户有水质、水量达标的自来水或家用井水、山泉水。全市现已达到100%农户饮水安全。三是确保贫困村所有住户房屋达到住建部门规定的A、B级标准。截至目前,全市需改造和重建的危房贫困户共1883户,现已竣工1827户,竣工率达97%。四是确保户户通生活用电、村委会所在地通380V动力电。全市贫困村已实现全覆盖。五是确保村委会通宽带网络、有收看电视意愿的农户,都能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收看到电视。六是确保25户(含25户)以上自然村有保洁员、有垃圾集中收集点、65%以上农户享有无害化卫生厕所。七是确保贫困村有卫生室、有农村综合服务平台。

产业发展抓好“三个环节”,实现“三个全覆盖”

“三个环节”:一是选准扶贫主导产业。就是依据本地资源特色、传统技术和市场需求,选定那些农民愿意参与,特别是贫困农民有能力参与并能成功的产业发展项目,逐步形成一村突出一品或数村突出一品的特色产业村。二是确保扶贫主导产业参与农户逐年增多。坚持贫困户受益、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个重点村参与的农户最少30户以上,并逐年增加更多农户参与到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扶贫主导产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扶贫主导产业奖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确保扶贫主导产业奖补资金用在培育壮大产业上,引导扶贫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重点村农民通过扶贫主导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个全覆盖”:即有贫困人口的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贫困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全覆盖,贫困村和“三无”贫困户光伏扶贫全覆盖。通过农民合作社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并发放股权证进一步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加大对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进行宣传,积极引导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户利用好扶贫贷款,鼓励更多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户自我增收能力;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优先向贫困村倾斜,做到能改尽改;加快光伏项目建设,实现全市80个贫困村和2000户“三无”贫困户光伏全覆盖。

贫困户脱贫关注“两个不愁”,落实“三个保障”

在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收入明显高于国家脱贫标准的基础上,切实在为保障贫困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健康扶贫工程方面。全市为贫困人口建起了医疗保障“四条防线”,即:居民基本医疗、大病保险、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其中:全市免费办理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的贫困人口共54050人,覆盖率100%,其中南昌县15233人、进贤县15253人、安义县7182人、湾里区1756人、新建区14626人。此外,我市还创新了医疗兜底保障机制,由市卫计委牵头制定了《南昌市健康扶贫兜底保障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先入院、先诊治、后结算”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方式。贫困患者只需先交付医疗总费用的10%即可出院。

二是在教育扶贫方面。全市应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贫困户子女共5835人,落实教育扶贫贫困家庭子女5835人,落实比例达100%。其中南昌县1467人、进贤县1689人、安义县904人、湾里区347人、新建区1428人。各县区在教育扶贫方面出台了比较好的举措:如南昌县将寄宿生补贴普及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子女;安义县提高了学前教育补贴,将原有1500元的标准提高至2000元。

三是在安居扶贫工程方面。全市各县区分别按新建每户3万--4.2万元,维修每户7000元的补助标准落实到位。其中:南昌县人大通过开展“脱贫攻坚行、代表在行动”活动,组织县建筑企业对部分建档立卡危改户爱心捐建房屋236幢,其他建档立卡危改户按每户3.9万元标准予以补助;进贤县对D类危房和无房户新建补助每户4.2万元,维修加固每户补助7000元;安义县对于完全无能力自建房屋的贫困户,由乡镇政府委托村集体组织实施“交钥匙”工程,解决其安居问题;湾里区按照危房等级不同,通过集中安置、拆除重建、维修加固三种类型进行改造;新建区加快落实危旧房改造,重建(新建)资金补助3.5万元,维修加固0.65万元。

扶贫培训依托“四大平台”,突出“三个重点”

“四大平台”:一是院校教育平台。南昌市扶贫办按照市场竞争机制,以南昌女职等一批培训单位为依托,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培训格局。二是企业用工平台。加强了与市用工企业,特别是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联系,引导了企业培训农民到村、送岗位到户,实现了企业、贫困户双赢。三是单位帮扶平台。通过市直帮扶单位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定向培训贫困村民,促使其有效有序转移,达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的。四是政策保障平台。全市每年都安排扶贫培训专款,探索了以发放扶贫“培训券”的形式培训农民,实施智力扶贫,人才脱贫,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个重点”:一是义务教育达标。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每人每年1250元,无适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各级扶贫部门依托“雨露计划”、“一村一品”等平台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满足群众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推广速度。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级扶贫部门和市直帮扶单位每年都组织和支助挂点村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输出培训,努力使输出人员达到稳得住、能脱贫的目的。

社会扶贫工作推行“四位一体”,搞好“四项服务”

“四位一体”:我市构建了领导挂点、单位定点、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行业部门和社会参与共同帮扶贫困对象的“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一是依托活动载体,帮扶体系纵向构建。我市通过开展“百千万”行动(“百名书记扶百村、千个单位挂千点、万名干部联万户”),并由市领导率先垂范,发动了1万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构建了完善的帮扶体系。五年来,市直单位和帮扶企业整合帮扶资金超6亿元,市领导深入帮扶点830人次,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帮扶点6172人次,干部职工走访慰问贫困户就达15082户次,送去慰问金588万元。二是依托行业部门,结对机制全面铺开。在全市组织行业部门与贫困村、户开展扶贫助困对接活动,进一步落实驻昌部队、共青团、总工会、卫计委、农科院等行业部门帮扶。三是依托社会力量,脱贫攻坚氛围浓厚。南昌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了“脱贫攻坚行,代表展风采”行动,动员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共1700名参与到为贫困群众无偿援建安居房、介绍就业、健康扶贫、安居扶贫等活动中来。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了“百企帮百村”活动,为每个贫困村选派一个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对接帮扶。南昌市崛美行动公益发展中心到贫困村开展各类扶贫助困活动,活动涉及贫困村50余个,成立农村扶贫公益基地7个,受益人群1万余人。

“四项服务”: 一是主动对接。做好市领导、定点单位、帮扶企业的对接工作,整合多种资源参与扶贫开发。主动帮助贫困村接洽联系,随同考察调研,经常性地与帮扶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机制。建立了定点帮扶工作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定点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并建立了工作督导和宣传制度。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督导,促使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开展,通过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省、市直帮扶单位的帮扶事迹,推介好经验、好做法。三是协调政策。尽力争取更多市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督促县级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不断努力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协调市直各单位在制定涉农政策,安排涉农项目和支农资金时尽量向贫困村倾斜,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整合各种资源,重点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村级道路硬化、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建设。四是搞好服务。市扶贫办在主动与省、市直帮扶单位搞好联系协调,做好本级服务的基础上,并要求县乡村各级积极为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在工作上、生活上为帮扶工作组创造良好条件,经常向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和帮扶工作组汇报工作,沟通感情,高质量地完成好帮扶单位安排引进的帮扶项目。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好处,让帮扶单位放心,让工作组舒心,让贫困群众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