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发改工作>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
关于全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和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建议的汇报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12   浏览量:

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市经济工作“提速三季度、冲刺下半年”的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运行呈现逐月持续回稳复苏态势。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恢复成果进一步巩固。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根据省统计局初步核定结果,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1.20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绝大部分指标进入正增长通道,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海关出口值514.94亿元,增长13.8%;省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0.8亿美元,增长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9%,占全省比重为19.2%,较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6.4%个别指标降幅持续收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634.09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完成716.25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较1-8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与全省其他设区市相比:我市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排名全省第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4;海关出口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位于全省第7789101010名,全省排位中等靠后;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我市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于中部省会中等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排名第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第3

(二)产业质量得到有益提升。一是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较1-8月份继续回升1.0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010.57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83亿元,同比增长32.4%,大幅高出全国平均3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26.9个百分点。江铃汽车自4月份起产销持续增长,9月产销量同比增长32.2%24.5%,再创历史新高。1-9月,全市营业收入突破亿元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26.57亿元,占全市总量达70.2%;同比增长8.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二是新型产业新兴业态加快成长。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1.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593.2%28.9%24.4%11.1%。华勤、龙旗等龙头企业实现较快增长。疫情催生新的消费方式和习惯,线上交易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32.4%,逆势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大增强。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3762.3亿元、15824.1亿元,分别增长14.2%15.7%;完成直接融资1386.1亿元,增长39.8%,占全省比重为45.85%。市政、城投、工控、轨道、水投成功发行各类债151.5亿元,其中轨道集团成功发行江西省首单绿色公司债;贡献率不断提高,1-9月全市金融业税收103.68亿元,同比增长10.6%,分别比全省金融业税收平均增速、全市总税收增速快3.815.1个百分点。金达莱环保顺利过会,成为我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四是现代农业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较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加快推进,全市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工程保障高效,南昌绿谷现代农业综合展示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南昌县“南新薪火”等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建设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并推荐上报12家龙头企业进入江西农产品50强企业品牌名单。

(三)需求潜能持续释放。一是投资领域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市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1-8月提高3.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5.4%12.2%,其中第三产业增幅较1-8月提升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6%。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5%,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8.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2%。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全市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88.8%二是消费市场逐渐回归同期水平。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4.09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59.46亿元,增长1.1%,较上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较快,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2.9%12.3%。网上消费红火,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总量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3%提高到14.8%。国庆中秋长假本地游市场火爆,101日至8日,全市共接待游客678.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36亿元。其中湾里区接待游客57.5万人次,同比增长3.21%三是外贸出口总体平稳。1-9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855.87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出口514.94亿元,同比增长13.8%鼓励“走出去”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1-8月,我市对“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强劲,累计实现出口2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8%。服务贸易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5.63亿美元,同比增长67.02%,占全省的87.69%,在全省处于主导地位。

(四)重点领域加速突破。一是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在全省首家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全覆盖试点,全市11个县(区、开发区)全部成立行政审批局,形成全市行政审批“专门机构、专业人员、一枚印章”的格局。深化市以下财政和土地收益分成体制改革,正式印发《南昌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南昌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对财政管理体制和土地收益分成体制进行优化和调整。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通过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引导鄱阳湖自创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出台《南昌市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实施办法》,极大的激发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市推荐第一批701家企业参加高企认定,有432家企业通过认定,与去年同比增长了38%,认定数占全省的28%,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开放招商成效明显。持续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招商活动,今年以来,我市与比亚迪、华为、阿里、工业富联、中国电子、紫光集团、科大讯飞、和而泰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华勤通讯生产基地、瑶湖龙旗智能科技园、商飞飞机交付中心、赛鹏紫玄客改货等“152”项目先后落户南昌。

二、重大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2020年,我市在工业、服务业、农业及城乡统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事业和民生实事七个方面共实施重大重点项目579个,总投资10277.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71.54亿元。579个市重大重点项目中,实施项目460个,前期项目119个。1-9月,460个实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6.9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76.8%,较去年同期提升21.8个百分点。579个市重大重点项目基础上,我市进一步筛选出100个重点推进项目,作为本年度市委、市政府重点跟踪调度的项目。

100市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3045.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1.58亿元。1-9月,累计完成投资538.3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5.9%,较去年同期提升25.6个百分点,其中2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0个,开工率95.2%,较去年同期提升12.3个百分点。从项目类型推进情况看,工业项目13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85.7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4%服务业项目6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66.6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5.3%农业及城乡统筹项目2个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5.6%城市建设项目9个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39.3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4.6%城市管理项目1个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0%社会事业项目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个,开工率50%;累计完成投资4.4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30%民生实事项目3个全部开工,其中1个项目竣工;累计完成投资35.1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97%从责任单位推进情况看,县(区)、开发区中,投资完成率(累计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排名前三的是:西湖区126.1%)、红谷滩区103.5%)、高新区101.4%),排名后三的是:南昌县(含小蓝经开区)93.4%)、经开区(含临空区)92.4%)、青云谱区90%)。市直相关单位中,计划新开工项目2个,已开工1个,开工率50%。投资完成率排名第一的是市教育局142.3%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后劲不强,与先进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工业复苏强度不够,1-9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7,落后第一名吉安市1.1个百分点。全市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6%,低于全省6.0个百分点。就全省范围而言,我市其他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排位中游偏后,彰显省会担当的压力剧增。新增项目个数不足,1-9月,全市新开工项目1784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198个,下降40.2%。其中,500-5000万元项目137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400个,下降49.6%。与此同时,现有项目建设周期普遍延长,全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低于10%的项目69个,占项目总数的21.4%,大部分项目今年计划投资未达到总投资的30%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前三季度,总量前8的商品类别中,仍有5类商品零售额是负增长。其中,总量第1的汽车类和总量第3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分别同比下降2.8%9.7%,分别低于全市限上零售额3.910.8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的客流量、人气度虽然逐月回复,但不论是营业额还是零售额仍然处于大幅度下跌区。相较国内旅游市场黄金周期间加速复苏,我市文旅产业恢复缓慢。101日至8日,滕王阁等主要景区接待游客数和门票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对市外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以滕王阁为例,景区在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9.69万人次,同比下降31.2%;门票收入335.98万元,同比下降29.2%1-9月全市134A以上景区入园人数21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44万元,同比分别下降68.5%53.6%。蔬菜环比涨幅较大,特别是猪肉等食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不减,1-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57.55M2,同比下降15.4%,与1-8月相比同比降幅收窄2.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7.5个百分点。9月末,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1404.0M2,环比增长5.3%,其中非住宅去化周期比上月扩大了3.2个月,结构性库存压力较大。不过近几个月来,市领导密集调度房地产市场运行等指标数据,全市用地供应不足等问题有所缓解,前三季度,全市共成交土地185宗、面积1.4万亩,同比增加69%,成交金额439.3亿元,同比增加75%。其中:住宅(含商住)用地成交74宗、成交面积7222亩,同比增加104%,成交金额419.4亿元,同比增加91%建筑业存在明显短板,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低于全省增速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降低了7.9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建筑业企业3768家,“统计一套表名录库”的建筑企业数量仅有893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入统率仅为35.4%。截至20209月,我市公开招标及直接发包项目合计1054个(不含轨道交通工程及省、市、县区重大重点项目),投资总额1016.43亿元,涉及中标建筑企业545家。其中,本地建筑企业318家,投资总额524.55亿元,占比分别为58%51.6%;如将省、市、县区重大重点项目计算在内(大部分都是“中字头”央企承揽),本地建筑企业在我市的业务量仅为30%左右。

(二)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不尽人意。从企业注册数看,前三季度全市新增企业24096户,同比减少9.26%,新增注册资本约1580.07亿元,同比减少1.1%。其中私营企业新增22649户,同比减少10.06%,新增注册资本1219.6亿元,同比减少12.29%从审批数据看,前三季度全市总审批办件99035件,同比降低49.8%。其中投资建设方面,前三季度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739件,同比下降32.6%;规划建筑面积634.9M2,同比下降42.8%从投资情况看,工业投资增速回落明显,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较去年全年(15.7%)下降19.7个百分点。尽管当前国内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但受国际形势影响,一些民间投资大项目主体投资意愿减弱。前三季度全市民间投资下降13.1%,低于国有投资5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4.0个百分点,下拉全部投资8.8个百分点。从中长期贷款看,前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增量1025.69亿元,同比少增23.39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比重57.73%,同比下降10.93个百分点。在全市贷款增长提速背景下,中长期贷款仅增长13.62%,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投资意愿减弱。

(三)运行体制机制不畅,关键要素始终制约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说,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不平衡态势比较明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税基减少叠加减税降费,后期财政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而保障疫情防控的资金以及对企业、项目的支持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地方可用财力吃紧,并对资金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多元化局面尚未全面形成,投资平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从企业角度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仍然长期存在,人才不足是制约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容量约束和安全生产等对部分行业发展也形成不容忽视的制约。今年我市出台南昌“人才10条”政策,并保障了资金来源、简化了审批程序、强化了硬件配套,但在政策的落地落细、作用发挥和成果显现等方面,仍存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强、政策虹吸效果不佳、服务平台智能化不够等问题。截至10月中旬,人才“港网窗”访客数突破26万余人次,日均访问量达2000人次,落户奖励和生活补贴申报人数3500余人,累计发放800多万元。通过政策关注度与实际落地量的数据对比,政策精准覆盖有待进一步增强,引导广大人才落户就业的作用还未明显发挥,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的契合度和供给侧不足等问题,仍然影响人才政策在促进发展、支撑发展、引领发展等方面,综合叠加效应的集中有效显现。

(四)矛盾风险叠加存在,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放松。外部风险仍在持续。受国外疫情延续、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市现代针纺产业、机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出口订单明显下降,1-9月份全市现代针纺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5%,江联重工、泰豪科技1-9月份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26%33%;部分外向型企业损失严重,比如个别机电龙头企业因国外订单取消停产,预计全年企业产值约下降60%;青山湖区已有26户规上针织服装企业因订单不足停产,年底存在退库风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中部分龙头企业(如:欧菲光)的核心元器件尚依赖于进口,若外部形势进一步恶化,有可能出现关键原材料断供的情况。疫情等影响不容小觑。目前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流感等其他常见呼吸道疾病高发,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在一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鉴别诊断难度,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信贷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目前超过5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获得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尤其是在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娱乐等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长到明年3月底,如果短期内集中还款,风险释放时间更趋集中,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难度加大。我们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时刻紧盯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地方金融风险等风险点,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筑牢社会安全防线。

今年初,我们在制定全市主要综合指标计划时,虽然遭遇新冠疫情的突发状况,但我们始终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疫情将能快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秉承谨慎乐观的态度,确定了稳定较高的目标任务,旨在激发全市上下奋发前进、努力作为的动力。始料未及的是,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流行蔓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不确定因素增多。结合我市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当前趋势研判,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等4项指标与今年指标计划相距甚远。根据我们粗略推算,剔除价格指数等因素,GDP如果要达到预期目标增速(8%左右),四季度每月净增同比增速大约需要达到25.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如果要达到预期目标增速(8.2%左右),四季度每月净增同比增速大约需要达到25.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果要达到预期目标增速(10.5%左右),四季度每月净增同比增速大约需要达到51.7%左右;财政总收入如果要达到预期目标增速(4.5%左右),四季度每月净增同比增速大约需要达到28.8%左右;以上各项指标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极其困难。

我委初步预计全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情况:GDP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左右,财政总收入与去年持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左右,海关出口值增长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左右。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下一步,建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盯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的战略部署,以“五城”建设为目标,进一步聚焦项目建设,进一步助力产业升级,进一步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激活区域活力,进一步强化分析调度,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聚焦项目建设。一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项目建设提速年”部署要求,按照战略性、系统性、全链条、全周期、信息化、精准化思路,运用窗口催办、平台监办、链条跟办、现场督办、进度评办、红黄灯预警等重要手段,扎实推进579个市重大重点项目特别是460个实施项目。加快建设上海沪工航天军工基地、江西济民可信生物医药产业园、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维科电池南昌基地等项目。二是加强项目储备和谋划。紧抓“十四五”规划谋篇之机,编制好《南昌市“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提前谋划储备一批以市级层面为主导,各县区、各行业、各领域“十四五”期间实施的重大项目,尤其是“两新一重”项目和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科创类、产业类项目。建立我市战略性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和可行性分批、分步实施,从而对南昌未来5-10年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三是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做好2020年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活动、进博会等招商活动的谋划筹备,主动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以及带动性、创新性强的大项目。以总部作为突破口,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区域性总部落户南昌,重点引进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等项目。瞄准数字经济发展窗口期,推动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二)助力产业升级。一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4+4+X”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切实提升产业链层级和竞争力,积极推动特色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方案》,鼓励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助力企业尽快实现规模翻番,为全市工业发展增添活力。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培育VR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新基建、新制造,扎实推进大数据、5G+VR、航空、智能制造、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以南昌高新国家软件科技园、慧谷产业园、北大科技园等为重点,打造一批软件和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园区,推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进南昌一体化数据中心暨超算云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南昌市创建数字经济特色示范(试点)园区实施方案》,带动全市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在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产业规模上迈上新台阶。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构建“5+3+N”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信息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与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不断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服务市场主体。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各类政策措施的宣传和兑现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减轻因疫情造成的影响。加快企业扶持政策兑现,简化申报和实施程序,加大对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升级、研发投入、环保设施、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补助,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二是加大对企帮扶力度。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全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保障生产用电、用工、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推进企业扩大产能,形成新的增量。抓住国内疫情稳定后下游企业补充库存的时机,促进产品销售。鼓励银行机构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力度,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困难。三是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深入找短板、补差距,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市场竞争环境。统筹使用好各领域财政性帮扶资金,进一步挖掘租金优惠、降低融资费用和要素成本等空间,推动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

(四)激活区域活力。一是优化发展模式。利用财政体制和土地收益分成改革契机,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科学统筹盘活“三资”,同时抓牢国家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推进企业债、公司债注册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全力争取地方政府一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险资等“六类”资金,做大做强做优全市经济总量。二是发挥引领作用。努力争取省级层面对构建大南昌都市圈产业的协同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现有VR、汽车、航空等战略性支撑产业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政策措施,提升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集聚能力,进一步带动大南昌都市圈区域整体发展。推动人才10政策落地落实落细,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努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省会担当。同时加快对现有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集聚。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编制《南昌市“十四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规划》,不断完善“1+N”科技政策支持体系,力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平台,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工程,突破一批急需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五)强化分析调度。一是推进新增入统工作。各部门要做好新增入统企业的摸排工作,及时监测分析、认真梳理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尽快入库入统。对于投资项目的新增入统,未开工重大重点项目要尽早落地形成有效投资,已开工项目要抓紧时间协助企业完善入统资料,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进度,尽早收集资料申报入库。二是紧盯行业经济运行。各部门要密切跟踪分析各行业运行情况,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认真研究重大政策实施、市场需求变化、发展支撑条件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同时,各县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本地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的主体责任,加强调研分析工作,深入了解重点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数据质量。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做好经济领域重要指标的监测预警,定期研究分析会商,及时弥补出现的薄弱环节,防止数据出现异常波动,力求部门数据与统计数据一致性,真实反映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同时加强与统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